欢迎来到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网站!
您当前的位置:
发布日期:2023/12/20 10:10:00

细胞培养中常见的“颗粒”可分为胞内和胞外两种,很多小伙伴因为不清除这些“颗粒”的来源,害怕污染而将细胞丢弃,不仅浪费心力,还耽误实验进度,接下来我们逐步分析这些“颗粒”产生的原因。

 


1、细菌或真菌污染

真菌污染相对来说比较好鉴别,一般肉眼可见培养基上层漂浮的霉斑或显微镜下可见菌体,细菌的菌体相对较小,显微镜下呈棒状、球状或者杆状,由于细菌增值产生酸性物质,短期内培养基变黄,浑浊,细沙状沉淀。

2、细胞碎片

消化不当或者PH、渗透压、温度的变动可能引起细胞死亡,产生碎片。

3、凋亡小体

程序性死亡细胞的核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段,形成浓缩的染色质块。随着染色质不断聚集,核膜在核孔处断裂,形成核碎片。同时由于不断脱水,细胞质不断浓缩,细胞体积减小。整个细胞通过发芽、起泡等方式形成一个球形的突起,并在其根部绞窄而脱落形成一些大小不等,内含胞质、细胞器及核碎片的小体称为凋亡小体。

4、支原体集落

支原体无细胞壁,直径为0.1-0.3μm,且形态易变,极易通过除菌过滤器,单个的支原体无法显微镜观察,目前已知的主要污染源是动物血清、胰酶和已污染培养物的气溶胶。来源广泛、不易过滤、难以观察,给细胞培养带来了极大隐患。单个的支原体无法从显微镜下观察,支原体集落却可以被捕捉到。

5、黑胶虫

谈到黑胶虫,大家应该都对他神秘的“身世”有印象,目前多数黑胶虫被鉴定为细菌,黑胶虫最明显的特征是运动,但是这里远慕要提醒大家,支原体集落,可能也会出现运动的现象。

6、血清中的物质

血清反复冻融或者经过灭活后,可能会产生“小黑点”,此外不要认为会增多的一定是微生物污染,血清质量不好,影响细胞生长,衰老细胞增多形成细胞碎片,也会呈现细胞长势不佳,黑点增多的现象。

经过分析,许多老师肯定又觉得混乱,细胞培养遇到“颗粒”到底如何应对?

首先,如果是微生物污染,不重要或者可替代的细胞,我们都建议丢弃,并排查污染来源,被污染的试剂也要丢弃,并且对使用的仪器和环境进行除菌,比较重要的细胞,可以用含抗生素的缓冲液清洗过后,使用含较高浓度双抗或三抗培养,尝试消除,对于支原体和黑胶虫污染,使用相应的支原体清除剂和黑胶虫清除剂进行处理。

其他情况我们建议优先排查血清质量,特别是更换血清批次的,选择质量好的血清也是细胞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,除非实验特殊要求,其他情况下,不建议对血清进行灭活处理。而细胞正常凋亡产生的碎片,可以低俗离心分离完整细胞和细胞碎片,参考条件为300-500rpm 3min,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,可以用缓冲液清洗几次。

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细胞正常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“颗粒”物质,属于正常现象,小伙伴们一定要多查阅资料,熟悉培养细胞的特性。
 

上一篇:远慕大鼠(Apo-D)ELISA试剂盒SCI文献引用资讯 下一篇:磷酸盐标准溶液的制备过程